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畅谈学习习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发布时间: 2021-03-31

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彰显了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第一时间学习领会,畅谈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概念,要求思政课一定要把最新的实践融入进来,运用学生最易接受的方法,打造最受欢迎的课堂。作为一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切实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引导青年学生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我们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载体和途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一代新人!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李邢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办好思政课,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挖掘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着意所在。北京物资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理论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体系, 突出专业使命教育、写实性《德育.素质档案》,建立“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形成思政教育育人特色,极大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迎接建党百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之际,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将进一步扎根时代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辱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郭继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论断浸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明确宣布:“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意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显著的思维特征,他反复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扣社会现实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比如“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历史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呢?”等予以有效回应。而且这种回应应当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语言,善于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深入浅出的叙事说理,而不能像马克思批判的德国古典哲学那般,像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关于发展道路的“鞋子”论、理想信念的“缺钙”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气”论、青少年阶段之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论等,总书记的系列论述正是植根生活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直抵人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张建宝


深入领会总书记的谈话,应把握三点意蕴。第一,思政课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第一课堂、校内小课堂夯实学生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认知认同和情感感受,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大课堂固化信仰信念,引导学生换发生命活力,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第二,思政课教学要善于挖掘和使用鲜活的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引领力,所有的“力”无不来自“活生生”的现实,现实社会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树人元素和铸魂之力,及时将这些元素和力量整合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第三,思政课教学要始终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我们所说的实际既有学生思想实际,也有理论发展实际,更要有社会现实生活实际。重大事件、重大庆典、重大活动往往内蕴丰富的育人资源,深入挖掘、整合优化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应有作用,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之举。

——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学科负责人   冯凡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思政课放在“四史”中,放在我们党的百年辉煌历史、百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中,尤其是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的大背景下来讲授,讲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学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学科负责人   刘耀京


将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思政课“活”教材,思政教学必须关注社会现实,融入现实场景,回应现实之问。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我们要“善用之”的方法和路径,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思政课才血肉丰满,才备受欢迎。

让思政课有“生命力”,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这要求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坚守理论高地,更要做到投身社会实践,做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学科负责人   李淑文


总书记“大思政课”的论断非常深刻,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这要求我们思政课必须要结合现实才能真正鲜活起来。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来源于现实,思政课就是要扎根社会,直面社会热点,引进当下鲜活案例,做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作为思政教师,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当前新形势、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这是思政“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切实效用。

—— 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负责人   高亚春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敏锐把握时局转换的态势,明晰时局转换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要讲清楚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现在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百年多年中,中国共产党为扭转乾坤、带领中国人民所做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讲清楚两个大变局转换中所蕴含的逻辑和规律。只有具备了宏大的视野,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输并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还要善于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政治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实践所检验,并指导着实践。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人民正亲身经历、见证并创造着历史,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时代篇章已由和正由亿万中国人所书写。这些我们可以直接感受、触摸到的身边人和身边事,都给我们讲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要善于发现、搜集、总结、运用这些素材,使思政课变得更加鲜活,有感情,有温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负责人   田湘红


总书记的最新讲话启发我们,做好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抓好用好日常生活元素,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到:一以史为鉴,把握时代脉搏,将“四史”内容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当前所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学生成为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二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打造符合当代青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青年学生不同心理需求的思政课堂;三是不断增强第二课堂的实效性,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我们思政课教师将始终遵循“六个要”要求,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负责人   刘金丽